中国营销企划
China marketing plan
 

美丽乡村的追梦人 华丽蜕变离不开一个人林金仁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赢信采编:“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上世纪90年代初,外婆坑村村民用这样的打油诗描绘自己的贫困生活。而如今,经过20多年的努力,昔日的穷山沟已经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以脱贫致富的典型、“外婆坑龙井”和“江南民族村”享誉县内外。而这一华丽蜕变,离不开一个人——

◆新昌新闻网记者 胡秋萍

“光棍第一村”的华丽转身

“外婆坑”是我县西南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偏远小山村,村庄周围群山环抱。“开门就见山,出门要爬坡,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恶劣的地理条件给村民出行、发展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上世纪90年代初,原镜屏乡外婆坑村的村民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外婆坑村全村400多人,耕地仅27亩,人均收入192元,一年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82户人家竟有38位“光棍”,被称为我县的“光棍第一村”。

1990年4月,常年在外做箍桶匠的林金仁毅然放下了箍桶担,担任村委主任,挑起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立志改变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外婆坑村人谋幸福。1991年,他被推选为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

20多年来,林金仁带领村民修筑通村公路、发展良种茶园、开启农村休闲旅游,使村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滋润,外婆坑村也旧貌换新颜,通村公路、村内道路全部硬化,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抽水马桶、公共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2013年,外婆坑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000余元。

“我们村有20多户人家买了小轿车,50多户在县城或者宁波等地买了商品房。”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辛苦奔波合力修通“致富路”

没通公路前,外婆坑村村民一般很少外出,因为外出的两条路都不好走:通往镜岭的“五岗路”,长15.5公里,要翻过五个山岗;石匠在陡峭的岩石壁上凿出来的“打石路”只有20厘米宽,还一面峭壁,一面溪坑,下雨天就被水淹无法通行。生活在深山里的村民尝尽了“肩扛手提爬山过岭”的苦头,天天盼着修一条路。

1991年,村支书林金仁下定决心要建一条环山公路,彻底解决村里人多年来行路难的问题。经初步测算,修建从安山洞口到外婆坑村的公路全长4.1公里,需架桥8座,劈岩填土42.5万立方米,溪流改坑一处,工程总投资506万元。这对于集体资金为负数、村民们连温饱都困难的外婆坑村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为了筹集资金,不管大风大雨,下雪打雷,他都去县城各个部门跑。经常凌晨两三点就起床,走8里多山路,赶到安山洞口坐车。有时候赶不上班车,就步行4个多小时去镜岭镇,再坐班车。等他回家,经常是晚上八九点,十来点了。”回忆起林金仁刚当上村干部那段时间的点点滴滴,林金仁的妻子黄玉琴眼睛都红了。那一年里,林金仁跑了86趟县城,整整跑破了3双解放鞋。

工程开工需要一笔启动资金,万般无奈下,林金仁动了“歪”脑筋。他利用私人关系,向一个建材店赊了20吨水泥,然后转手倒卖,赚了30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县里有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测绘,村里没钱招待,林金仁就发动村民,每户拿出5个鸡蛋、5斤土豆、2斤黄豆,给他们当伙食。由于没有资金,村里将路分成一段一段,由各个村民小组义务投工投劳建设。

“我们修的那段就在村口牌坊进来点的地方,坎最高了。当时,我们几户人家一起做,抬石头,砌石坎,用的全是人力。”村民林本法说起自己参与建造的通村公路,虽然艰苦的建设场面还历历在目,但那种自豪是不言而喻的。

“只要省长拨款5万元,我们60天就可以完成路基工程。”1991年11月15日,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沈祖伦到外婆坑村调研,林金仁这样向省长表态。第61天,沈祖伦突然到访。

“我没有接到任何上级的通知。”当时,林金仁正在工地现场,沈祖伦轻车简从地出现在村口。此时,荒田坪至外婆坑这条长1.4公里的机耕路路基工程已基本竣工。看到路真的通了,沈省长拍着林金仁的肩说:“老林,你决心大啊,干得好,以后我对这里会像‘外婆家’一样亲,会经常来的。”此后,老省长八上外婆坑扶贫,被传为佳话。

1992年8月18日,荒田坪至外婆坑路段全线竣工;2004年6月12日,通村公路进一步硬化,村民们通向幸福生活的道路也更通,更顺了。

顶住压力发展外婆坑龙井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外婆坑村的惟一收入是茶叶。加上人多地少,村民又不懂茶园管理,还是传统的珠茶加工,茶叶收入微薄。

“那个时候,村里的茶叶都不多,最多的人家,一年也就五六十斤,当时的价格是200元左右一担,一户人家能够卖个百来元的,已经算多了。”村民林本法说,“真的好起来,是在林书记把茶叶良种引进村之后。现在,我们村的龙井茶,一般都能卖到两三百元一斤,好一点的有好几百。

这个改变,源自林金仁心中始终记挂着外婆坑的父老乡亲。林金仁原是个闯荡江湖的箍桶匠,在去杭州、萧山等地箍桶时,他留意到当地的茶农在做龙井茶。“那么一点点青叶,放在锅里搭搭出来,就可以卖到30元一斤,不但畅销市场,价格还连年走高。而村里的珠茶,一等品才卖2.3元一斤,价格低不说,还不好卖。”这让林金仁产生了将村里的茶叶变“扁”的想法。

1991年,得知乡里要办龙井茶炒制培训班,把茶叶从“圆”变到“扁”,以应对珠茶市场的不景气,林金仁就挨家挨户去发动村民参加培训。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起先村民们对茶叶从“圆”变“扁”很不理解。有些村民甚至质问:“你这村干部是怎么当的?原本可以摘二三十厘米长的茶叶,你在它一芽一叶时就给掐了,那不是破坏经济吗?”甚至有人说,这是“把子孙米饭都给吃了”的缺德做法。

最终,林金仁动员了20位青年茶农去安山参加龙井茶炒制培训。在20多天的培训时间里,每天早上,林金仁陪着他们去,一天培训完了,又陪着他们回来。当时,路没有做通,来回路上要走三个小时。

林柳敏就是这20位村民中的一位,他觉得大家都特别珍惜这次培训机会,用他的话说,“是用心去学的”。因为家里茶叶少,他们都舍不得用茶叶来练习,就拿稻草、树叶在锅里练手,一个个练就了一手炒龙井茶的好技术。

茶叶由“圆”变“扁”,身价倍增,这让他们激动不已。其他村民看着这些“扁”茶叶卖出了好价钱,就主动向他们讨教,龙井茶的炒制技术也由此逐步在村里普及开来。外婆坑村正式开始转产自己的“龙井”绿茶,使这个贫困山村迈出了致富的决定性一步。

“当时,村里连培训买纸笔的钱都没有,林书记还自己拿钱买茶苗,免费分给村民种植。”林柳敏说。原来,林金仁分两次向市里争取到5万元的资金,从外地引进了发芽早、根系浅的良种茶苗,免费给村民种植,其中一部分资金,是他借来垫付的。

第二年,村里又扩种了200亩新茶园。2002年,林金仁在外婆坑村率先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茶叶合作社,全村农户无一例外地加入了合作社,无性系良种化率达到100%。村里又先后发布了三个确保绿色无公害有机茶品质的“村规”,严禁在茶园中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除草剂。

在县、镇政府的重视和农技专家的扶持下,外婆坑村终于将生态高效的名茶生产做成了全村的支柱产业。目前,外婆坑村已有茶园1500多亩,无性良种化率达100%,成为全县“大佛龙井”茶的生产基地。

长三角知名的“江南民族村”

在外婆坑村的每一个屋檐下,你都会看到挂着一个个大红灯笼。青山环抱下,一些石木结构的房屋,在红灯笼的掩映下,这份江南风情让许多初次来到外婆坑的人眼前一亮。

路通了,名茶飘香了,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外婆坑的小伙子凭着勤劳的双手,吸引了10多个少数民族的35位姑娘嫁到村里。看到身着不同少数民族服装的妇女穿行在外婆坑村,许多来到村里游玩的游客感到很新鲜,都喜欢对着她们不住地按动相机快门。

这些,林金仁看在眼里,又动起了脑筋。外婆坑村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红军路经之地,还是新昌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村,这些都是外婆坑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农家乐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林金仁决定把村里的各种资源都利用起来,为外婆坑村开创新的致富门路,打响外婆坑的知名度

于是,林金仁特地在村委办公楼里腾出了一间屋子,里面挂满明丽鲜艳的民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媳妇的民族活动室;新建了一个民族风情展馆,发动村民把家里的老古董贡献出来,回老家过年的少数民族媳妇也带来了很多具有当地民族风情的小物件:300多年前的花轿,清代的储钱盒等等,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来外婆坑观光、旅游、摄影创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2009年,外婆坑村抓住机遇,凭“江南民族村”的牌子申报了“上海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2009年12月,外婆坑成为其中的一个示范点,游客可以体验住农家屋(百年古居,摘果蔬、山地野果,编织手工艺品等)、吃农家菜(玉米饼、手磨豆腐等)、参观原始纺机、织布机、水车、花轿、捣臼等特色展品,体验和少数民族姑娘一起唱歌、跳舞,学做各民族的各式手工艺。

为了在世博会期间接待和服务好世博游客,林金仁还聘请中学英语老师,对村民们进行英语培训,年轻的村民学会使用英语简单介绍本村情况。2010年5月1日起,上海世博会旅游团纷纷到外婆坑游览观光,仅当年5月,就有2万多名世博游客拜访外婆坑,有些还是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的游客。

2011年,林柳敏家开始在旅游旺季接待游客。由于菜量足、价格实惠,有许多回头客。其中,宁波有一批客人,仅去年就光顾了7次,还有上海的一批自行车骑行队伍,也去了3次。

“当初我搞农家乐的信心还不是很足,林书记就跟我说,你就烧烧看。价格实惠点,服务客气点,游客吃得高兴,下次还会来你那里。只要有人来,多少点总有几块钱可以赚的。我想想也是,就开始做了。看到顾客把菜吃得精光,我特别开心。”林柳敏说,因为有许多菜都是自家种的,就不算成本了,客人吃得实惠,回头客也多,钱也自然有得赚。

 2013年,外婆坑村农家乐集散中心建成,可接待200人就餐,有房间60个、床位100个。另外,像林柳敏一样,全村参与游客接待的农户有10多家,也有农户将自家的土特产拿出来售卖,获得游客青睐,也带来一定的收益。

美丽乡村的追梦人 华丽蜕变离不开一个人林金仁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