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企划
China marketing plan
 

63岁优秀人民调解员冯红梅扎根东明社区调解13年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赢信采编:一头干练的短卷发,笑起来非常爽朗,说话有逻辑——初次见面,冯红梅给人一种很温暖的亲和力。今年63岁的她,早在13年前就从上钢三厂退休在家,原本可以过上颐养天年的闲适生活,却抱着一腔余热投入到了社区工作中。13年来,她一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成了居民身边的“老娘舅”。“要调解,找冯老师”早已成了浦东新区东明社区居民的共识,也早已成为冯红梅这位优秀人民调解员的金牌口碑。

由于工作突出,冯红梅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上海新老娘舅之星”等荣誉。今年4月,她所在的红梅调解工作室还获得了“上海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调解理念:亲情比钱珍贵

“不得了了,要出人命了,快去找冯老师!”微电影《红梅》的开头,一名拄着拐杖、两鬓斑白的老太太被女儿搀扶着,急匆匆地走进了东明社区红梅调解工作室。他们口中的冯老师便是冯红梅。

原来,老太太的老伴早逝,膝下有一个亲生儿子和一个领养的女儿。由于家中正值拆迁,老太太原计划从拆迁款中匀出5万元补偿给住在江西的儿子,但因她后来选择了置换新房,于是没得到补偿款的儿子连夜从江西赶回上海,赖在家中不吃不喝三天,扬言不拿到钱就一直绝食下去。

冯红梅听到消息连忙赶到老太太家中,劝了一整天,最终拿自身信誉担保,老太太的儿子才开口吃饭。最终经过三人协调,决定由女儿拿出5万元交予儿子。当老太太的儿子拿到钱准备回江西时,冯红梅没忘记让他跟老母亲道个别,“钱重要,亲情更珍贵。”

这部微电影改编自冯红梅接手过的众多调解案子中最普通的一个,但这份真实也触动了不少观影的市民。“哎呦,这些‘老娘舅’真不容易啊,这种争房子的事情,劝起来可比电影里难多了。”在日前举办的“冯红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一名来自潍坊街道的老先生如是感慨。

“冯老师在高血压犯病的时候,为了不影响调解进程,只是躲在一边偷偷吃药,看着真是心疼。”在红梅调解工作室调解员王建华的眼里,冯红梅不仅是朋友、同事,更是老师。

6年接待近2万人次来访

“2005年,我们家因动迁获得了5套房屋,可没多久,婆婆去世了。五套房子的归属问题让6个兄弟姐妹在财产继承上产生了纠葛。本来其乐融融的一个大家庭闹得很不愉快。房子的产证也办不下来,这一拖,就拖了6年。”刘秀宝是经冯红梅调解的一桩遗产纠纷的当事人,为了房子,一家人跑公证处,跑法院,咨询律师,6年来一无所获,后来她听说东明社区有个“老娘舅”冯红梅,调解有一手,抱着尝试的心态来到了红梅调解工作室,没想到冯红梅满口答应下来。

后来,冯红梅成了刘秀宝家的“常客”,她将一家人聚在一起挨个谈话。最终,大家决定将婆婆的房产份额给照顾老人最多的大姐,房产证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冯老师让我家重归于好,却连一份盒饭也不肯吃。”刘秀宝说。

东明路司法所所长孙福秀提供的数据显示:红梅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六年接待社区居民来访14129起,共计19376人次,其中法律咨询11981起16068人,人民调解接待861起1600人,信访接待466起722人。调解疑难纠纷390起,达成调解协议370份,涉及金额高达4330.48万元。

“停不下来”的工作节奏

“我上午要去新区开会,中午赶回工作室接待调解,下午3点半人大还有个讨论会。我跟你定好1点半如何?我也要有时间吃个饭。”在预约采访时间时,记者就感受到了冯红梅“停不下来”的工作节奏。

昨日下午1点半,记者准时赶到红梅调解工作室时,发现冯红梅已开始接待一名老伯伯了。“我们下午2点才上班,但这位老伯伯之前就来过了,当时我在准备报告会,只好约了1点半,没想到他早早就来了。”

“东明路有一块地方白天乱停车,晚上有夜排档,环境太乱,你要帮忙管一管。”85岁的老伯伯开门见山。解决了老伯伯的问题后,紧接着进来一位咨询遗产继承手续和资料准备问题的市民,冯红梅在这方面早已是老手,几分钟准备好了资料交给了他。这位市民刚出门,记者还没插上话,又一个人走了进来……直到接近3点半,冯红梅着急前往下一个会场,她的接待才算结束。2个多小时,她接待了3名市民,当中没有休息一分钟。

63岁优秀人民调解员冯红梅扎根东明社区调解13年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