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企划
China marketing plan
 

宜春谋定生态农业-哲商对话·万祥军:对话钟学华循环模式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权报道 赢信采编:“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大健康医药产业委员会主任万祥军在宜春市委市政府等职能部门领导的陪同下,走访宜春市人大代表钟学华时表示,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生态农业是2015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祥军在两会解读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健康中国”时表示,“健康中国”所囊括的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而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信研究国研智库主任、中国经信研究国情讲坛主持人万祥军说,它追求的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的完全健康。提倡的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确的健康消费等。它的范畴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也涉及到各类组织为了满足社会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为此,两会上与此相关和延伸的关键词:美丽中国、环保能源、生态农业、人口资源、绿色建设、健康发展、市场健康、行业健康、智慧城市、慈善公益、文化艺术、非遗保护等在两会上得到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尽在情理之中。

“绿色养殖-沼气发电-生态农业-回馈社会-创业责任,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有关生态农业,钟学华对话万祥军主任时表示,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等。

钟学华表示,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 的统一。

1972年,年仅14岁的他,由于家境贫寒,怀着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的梦想,毅然走出大山,来到宜春城区。他拖过板车、当过包工头四处承揽工程,办过花炮厂。1993年,他与养猪结下不解之缘。经过20多年的打拼,如今,他的养殖场已成为拥有60多栋、3万多平方米标准化猪舍的惊人规模。

他,就是袁州区百世腾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学华。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也是一名宜春市人大代表。1993年,他在家乡投资办起养猪场。先富不忘带动后富,在他的帮助和带领下,家乡人民不但盖起了小洋楼,还用上了自来水和沼气。他就是宜春市人大代表、宜春百世腾养殖场总经理钟学华。近年来,宜春市各级人大代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当地百姓发展创业。为此,记者随宜春市委市政府领导并陪同万祥军主任来到宜春市袁州区新坊乡烟棚村,对话了这位当地村民心中的“好代表”。

回馈社会 捐资1200余万元为村民办实事

回报社会钟学华在市场大潮中奋勇搏击,率先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已累计捐资1200多万元为民办实事,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在群众心中铸起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富而思源,感恩社会。这个被人称为“猪司令”的钟学华,从他办场后就积极回报社会。钟学华的家乡烟棚村是狭长地形,村落向两边蔓延,背靠青山,前枕良田。盛产稻谷、冬笋、还有漫山遍野的木材。然而,这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烟棚村人在一条2米见宽的的泥巴路上走了几辈子,钟学华自己也是从这样一条“晴天尘土飞,雨天泥溅身”的泥泞之路走出来的。

在钟学华看来,这些年他依靠政府的富民政策、乡亲的支持而发家致富了。但是人总不能只为钱而活着,家乡的许多公益事业,亟待要人要钱去解决。钟学华想将这条泥巴路拓宽成水泥路,资金至少40万元。这是钟学华捐出的第一笔钱。当时村里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捞名声呗!”“你以为钟学华没有任何企图啊!”但钟学华没有去辩解。

袁州区新坊乡烟棚村党支部书记黄福寿告诉记者,钟学华乐于为村里的公益事业作贡献。“烟棚小学原校舍是上世纪70年代末建的土坯房,多年来风吹雨淋成为危房,全村200多名孩子在危房里读书,村里想改造,但资金缺口大。钟学华知道后,在当时猪市低迷的情况下出资10万元支持校舍建设。”黄福寿说。

2000年,烟棚村需要改造学校危房。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建的土筑房,多年来风吹雨淋,早已摇摇欲坠。全村200多名孩子在危房里读书,不光是家长每日提心吊胆,就连老师们也整日为学生的生命安全忐忑。此时正逢生猪市场的低谷,钟学华自己也捉襟见肘。可是他依然主动找到村委会干部,捐出10万元现金支持校舍建设。十余年后,这栋建筑已变成烟棚村村委会,村委书记黄福寿说,钟学华是个好人,扎扎实实的好人。

2008年,钟学华捐赠袁州区合浦中学的校门、化验室、办公桌。副校长周建科说:“是他自己找到我们,要求捐赠的。”2010年,烟棚村有4个自然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点,村民们将房屋改造得漂漂亮亮,领导来参观,觉得耳目一新。但通往各自然村的“老爷路”,让坐在车上的参观者感到像是行船出海,摇摇摆摆。钟学华心想,新农村建设就要有新农村建设的模样,不仅房子要好,道路、环境卫生等也是关键。这一年,钟学华又主动找到村里,表示要出资80万元为4个村组的村民修路,这一条路长15公里。“如今,村里家家都可以路到家门口,多亏了钟学华。”新坊镇宣传委员乐小梁这样说道。

2012年,新坊中心小学整体搬迁,钟学华再次找到校长要求捐献课桌椅。中心小学的学生大多不知道课桌的来源,但课桌上“钟学华先生捐赠”几个红字让他们深深地记住了钟学华的名字。

吴亮是宜春市大地矿业的董事长,也是钟学华的女婿,与他亲密相处10余年时间。在他的眼里,钟学华在生意上,遇事冷静、黑白分明。对乡里乡亲,却着实是一片热心肠。“他自己没读到什么书,就去捐赠学校,让更多的人能念上书。他自己的路走得艰难,就去修路,让别人都能走得顺畅一点。”吴亮这样评价岳父。

十多年来,钟学华先后捐助教育、文化、敬老院、新农村建设和救灾等慈善事业有数十次,总计700多万元。2004年,他也被评为袁州区新坊镇“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先进个人”;2006年,他被袁州区委、区政府授予“支持新农村建设荣誉市民”称号;2007年,又被江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畜牧养殖先进个人”称号……

“人总不能只为钱而活,我深知自己所取得的财富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离不开村民的支持,我有责任有义务为大家办点力所能及的实事,回报村民,回报社会。”钟学华告诉记者,我把捐款用于公益事业和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当成了我的义务。

为变废为宝,造福乡邻,近几年,钟学华养猪场每天排粪便90多吨,为节省能源,他投资800多万元兴建了17个沼气池,日产沼气5万多立方米。并铺设管道,免费给本村460余户村民使用。2010年,他又投资600多万元,铺设沼气输送主管4100多米、支管5000多米,将供气网管接入新坊集镇。目前,集镇已有200多户居民使用上了沼气。为鼓励和引导当地村民使用洁净能源,他出资40多万元购买输气管子和灶具,无偿送给村民使用,免费送沼气。如今,钟学华还把免费沼气送到了当地的集镇。

在创业中学会了承担责任更学会了悲天悯人

1958年,钟学华出生在宜春新坊镇烟棚村周家组。当时,国家正处于“大跃进”之中,新坊河畔的村落与全国许多农村人家一样,贫困、落后。钟学华是家中长子,五岁起就帮忙家里干农活,砍柴、扯猪草、挖冬笋。作为长子,钟学华很早就学会了承担责任,更学会了悲天悯人。幼时的苦难,锻炼出了钟学华责任意识,让他不断地积极进取、回报社会。一路走来,钟学华带富了一群人,捐献共计700余万,但他对自己的评价,依然是那个土生土长的农民。

钟学华成长于计划经济时代,单靠种田收入,钟家一家8口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1972年,14岁的钟学华不甘于这样的生活,走出大山,来到宜春城区,先后拉过板车、做过泥工、承包过工程、经营过花炮。“那时候苦啊,拉板车的时候手心经常磨出一排水泡,双腿痛得像针刺一样。”回忆起过往,钟学华自觉生活跌宕起伏。比如做花炮生意时,在辽宁大连被骗,150多万杳无音讯;比如投资煤窑时,遇到瓦斯爆炸,几乎同时摧毁了他的意志。钟学华遭遇这一切时,仅仅30岁出头,曾经辉煌过的他又回到了最初,在宜春地区进出口贸易公司拉起了板车,重复着卸货、拖运这样的体力活。这样的活计对当时的他来说,没有一点风险、没有一点操心,只要肯卖力,天天都有饭吃。

但机遇总是留给会思考的人。在拉车运货的过程中,钟学华发现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干部,每次都到湖南浏阳、江西东乡收购生猪,再销往省外。在钟学华看来,这样的收购,路途遥远,成本太高,为何不自己办家养猪场呢?早年钟学华在外经营花炮时,就知道生猪市场价格良好,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如果建猪场这件事能成功,利润是十分可观的。几经思虑,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进出口贸易公司的领导,向他们提出兴办大型养殖场,发展出口生猪的想法。

永不言弃一个养殖场带富一个村

搏击市场 1993年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钟学华得知原宜春地区外贸公司想兴建良种猪养殖基地的信息。他想,生他养他的烟棚村有着大片廉价的山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创办大型猪场的理想场地。于是,他想方设法找到外贸部门的领导推介烟棚村。外贸部门经过实地考察后,很快就与钟学华达成了股份合作创办猪场的协议,双方各投资140万元,共征地50亩,建成了年出栏生猪3000头的猪场。

1997年7月,他不怕个人担风险,出资185万元买断国有股,开始独资经营猪场,并将猪场改名为“宜春市袁州区百世腾畜牧养殖有限公司。”

取得猪场独资经营权后,钟学华放开手脚,内抓管理,建立完善猪场的各项管理制度,对生猪生长期实行定饲料、定报酬,将职工利益与养殖效益挂钩。同时积极外拓市场,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他的养殖场取得了生猪外销出口权,在深圳租赁仓库,设立销售窗口。他饲养的三元杂交猪远销广东、香港等地。

然而,他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至2003年,全国生猪产业遭遇“寒流”,猪肉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14元跌到每公斤6元左右,钟学华的养殖场亏得最多的时候负债近2000万元。面对这种情形,家人和朋友都劝他暂时关停猪场,然而钟学华没有这么做。当了“猪老板”的钟学华为让村民尽快富起来,尽可能安排本村本组劳动力来猪场做工。在养猪场最困难的几年里,钟学华宁愿自己借债,也从未欠过职工的工资。

“只有亏本的企业,没有亏本的行业。”时至如今,钟学华依然这样认为。在最艰难的时期,钟学华依然相信生猪市场会有回暖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这片土地是钟学华土生土长之地,乡里乡亲因对钟学华信任才将土地租给他使用。

事实上,钟学华并非盲目地扩大规模。在钟学华看来,市场围着消费者转,消费者围绕着品牌转。而生猪应当围绕市场、消费者、品牌转。一直以来,钟学华改良猪品种,提高产仔率。并高薪聘请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为公司制订生猪质量和技术发展规划,使产品达到出口国外的食品标准。更建立市场信息调查和快速传输机制,公司在深圳、香港、澳门等地搭建起了客户信息反馈平台。根据消费者的意见,开发、培育、改良新品种。在多年的努力下,百世腾的绿色、生态品牌逐渐搭建完成,一张张“无公害农产品名片纷至沓来。

正是这种信念一直支撑钟学华打拼着、发展着。由于技术过硬、管理科学,到2004年全国生猪市场回暖的时候,钟学华的猪场也扭亏为盈,2005年更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当年他的猪场总产值超过900万元,实现利润100多万元。如今,他的养殖场面积达300亩,总投资1.5亿多元,其中猪舍 3万多平方米,并拥有年产1.5万吨饲料加工能力和完备的生猪繁殖、饲养、防治等技术力量。

2008年,他的养殖场先后被省农业厅、国家农业部审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畜禽)生产基地”。2010年,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生猪标准化示范场”。2010年,养殖场出栏生猪 3.5万多头,实现产值达5000万元、利润1000多万元。钟学华带动村民致富的愿望也实现了。如今,他的企业已经安排了150多名村民就业,每位村民年收入都达到两三万元,多的能达到五六万元。昔日的穷山村,在钟学华的带领下,一跃成为全镇的富裕村,家家建新房、户户有存款。

当初他给的承诺并没有食言。当了养猪老板的钟学华,为让村民尽快富起来,自买断猪场经营权后,就尽可能安排本村本组劳动力就业。当时已有很多乡亲在厂里打工,以厂为生。如若为了自己止损而放弃,就等于将乡亲们逼上绝路。就在养猪场最困难的几年里,钟学华宁愿自己借债,也从未欠过职工的工资。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救了我!”钟学华说,在最关键的时候,多亏镇委、镇政府帮他与银行协调。在镇领导的帮助下,钟学华从农村信用社获得了200万元贷款。尽管听起来并不多,但这200万元,犹如雪中送炭,及时补充了钟学华的资金链。

事实上,多年来,国家对生猪养殖都有补贴,例如良种补贴、生猪大县奖励政策,等等。这些补贴政策在生猪市场好时是激励,在生猪市场不好时,却是救命钱,成了企业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常听人说,这些补贴会被克扣,到我们企业就没有多少了。但是我这么多年来,没有遇见过这种事情,政府对我们的扶持,我们铭记在心,更时刻想回报社会。”对于他所经历的一切,钟学华常怀感恩之心。

利用沼气池“摇身”发电生态农场,变废为宝

当前,江西省很多地方都推行了“猪—沼—果”农业生态模式,但把自家养猪场沼气池改建成“发电厂”,并将富余电力卖给供电公司的,却还不多见。袁州区养殖大户钟学华完成了这个尝试。去年,他向宜春市供电公司卖电10万余千瓦时,获利7万余元。

走进百世腾养殖场,一排整齐的猪舍排列在青山之下,没有臭气熏天的气味,没有苍蝇飞舞,小猪们在干爽整洁的猪圈里安稳地睡着。“在从前,哪里有养猪场,对当地人来说都是灾祸。”钟学华说,养猪产生的猪粪便等污染物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溪流,势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钟学华的大型养猪场每日排粪便90多吨。

近些年,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被广泛采用。这是一种新的生态农业技术,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是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建设为中心,利用猪粪和农村秸秆等废弃物下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后供农户烧饭和照明,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利用沼肥浸种、施肥、喂猪等等,形成农业废弃物—沼气池—农业生产这种往复循环的生产模式,其中沼气是核心环节。

 “我一听说这种环保的模式,就到福建、赣州等地方考察,学习它的具体做法。”钟学华说,2008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猪场的环保已列入养殖场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他建起了8座共2500立方米容量的沼气池,收集养猪废弃物发酵沼气。2010年,随着养猪场规模的扩大,他又修建了5座沼气池,总共耗资800万元。沼气池建成后,流出来的水清了,空气也更好了。

但是,用不完的沼气怎么办?钟学华为烟棚村100户村民铺设沼气管道,免费提供沼气,让村民高兴不已。“城里可以集中供应管道天然气,农村就不能集中供应管道沼气吗?”2010年初,钟学华委托专业机构做了管道沼气市场化运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当年3月,他投入600多万元,新建了13个、总容量6000余立方米的沼气池,使猪场日产沼气上万立方米。

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百世腾沼气公司,从湖南高薪聘请了专业人才管理公司,设了管道沼气维修服务站,实行公司化运作。钟学华更免费投资铺设了4140米主管、1500多米支管,为周边村民用户免费安装沼气使用设备。如今,集镇上有上百户居民用上了沼气。据估算,猪场每年通过沼气工程可获得上百万元收入。不仅如此,用户每年可节约能源支出1000元以上,减少垃圾排放1200立方米以上,还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最直接的是取代了以柴代燃。村民说,过去柴火一烧,满屋子都是烟和灰。如今用上沼气,只要打开开关,便可烧火做饭。

更为欣喜的是,通过实施沼气工程,变废为宝,使资源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烟棚村上屋组20多亩农田曾是高产良田,因过去排污不到位,猪场粪水直接进入农田,因肥力超标,造成禾苗疯长,致使高产田经常减产。实施沼气工程后,进行分道改造,需放清水时放清水,需放肥水时放肥水,农产还节省了大笔化肥开支,用上了有机肥,由于排灌合理,水肥相当,昔日的污染田,如今又成为了高产良田。

沼气池增多,沼气用不完。夏季温度较高时,沼气池不断往外冒气。怎样才能避免能源浪费?钟学华有了利用沼气发电的想法。2011年,他购置了1套功率为80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55万千瓦时。

几乎是在买回发电机组的同时,钟学华听说国家出台了这么一个政策:家庭利用光伏、沼气池等发电的,用不完的余电可以卖。这个事情在当地还没有先例,经过有关部门的实地调研和审批,2013年,他的沼气池“发电厂”具备了并网卖电的资格,自用以外的余电由国家电网收购。当年,他顺利卖出了10万余千瓦时电。

之后,钟学华对“卖电”这个创新之举有了更多期待:去年,发电高峰期仅限于6至8月份;今年,他准备改良技术使沼气升温,延长发电期,争取在4至9月份都有电可卖。看着刚扩建不久的5千立方米沼气池,钟学华满怀期待地对记者说:“我的目标是卖电量突破40万千瓦时,同时也希望更多养殖户加入到‘卖电’行业中。”

未来,从当下起步身为人大代表不忘解民忧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钟学华这样说。钟学华在人生的征途上,饱经风霜,历经磨砺。成功后的钟学华始终保持高调做事业,低调度人生。他常常说:“个人在创业道理上,能获得成功,是政府的扶持,乡亲们的支持。”而他常常想的,是如何为乡里带来更多的财富。

在钟学华的养猪场里,工作10年至20年的工友比比皆是。袁乐与爱人在百世腾一干就是11年。2004年之前,袁乐种地为生,生活艰苦。“原来我能一年混一年都算好的了。”袁乐回忆,自从进了百世腾,袁乐一家慢慢有了存款,这11年来,他慢慢添置了洗衣机、冰箱等家电。“你要知道,在农村家庭,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最让袁乐开心的事,每年场里都会安排职工去各处旅游,他和爱人在钟学华的安排下,已经去过西安、北京、云南、大连等城市。说到这个,周围的工友纷纷回忆:去年是大连,前年是北京吧。声音里全是兴奋。

在开办养猪场过程中,钟学华除安排不少村民就业外,还积极为本村和邻村养猪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他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走村入户,深入了解村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针对大家提出来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他都认真记录和整理。“能协调解决的我就现场协调解决,不能立马解决的,我就会往乡里、县里相关部门反映,争取解决。”钟学华告诉记者,在他眼里,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是钟学华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他是我们全烟棚村村民心目中的‘好代表’。”“他出钱为村里修了水泥路,还免费提供沼气给我们用,大家都很感激他。”“他是个好人,很朴实、很平易近人。”……在烟棚村采访时,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对钟学华的称赞。

“其实我也没做什么,作为市人大代表,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帮助烟棚村和新坊乡的百姓一起致富一直是我的心愿,我会努力做下去。”采访结束时,记者被钟学华这句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深深感动。

钟学华说,他会尽量安排职工一家都进场做工,这样更能安心顾家、安心工作。更会尽可能的带职工去全国各地看看,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人们更应该过怎么样的生活。

“有一年,我带着几个职工去了湖北的一个村庄,富啊!”钟学华羡慕地说,那个村庄马路宽阔、环境清洁,家家住的都是别墅。“我告诉职工,我希望有一天,村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也可以过上这样的日子。”

如何达到呢?如何实现村民的全面小康呢?钟学华心里早有盘算,早有梦想。如今“猪—沼—果”模式已经初具规模,果树早已栽上,荒山、荒田还可以利用,“猪—沼—渔”、“猪—沼—瓜”等模式还可以开发出来,建设生态农庄这一目标还在策划之中,而这一切,都是需要大量人手的。

钟学华依然从农村的视角出发,将这些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变成为带富村民的重要纽带,以农村为基石,改善生活、土壤,环境。这才是对农村、对农民,最大的慈善。如今的钟学华,正刚刚出发,他带领着村民朝着实现全面小康梦想,实现精神的富足向前疾奔。

宜春谋定生态农业-哲商对话·万祥军:对话钟学华循环模式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