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企划
China marketing plan
 

你的品味在哪里-评判在颇为奇怪惯性之中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荪田雨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万赢信采编:人人都有一段只属于自己、不断变化、相伴一生的复杂情感,它的名字叫品味。这是生活与艺术最直接的纽带。凭借这条纽带,每个人的一生都要和艺术发生或多或少的关系。

有二,首先是品评欣赏之意。其次是指格调与趣味。

“品味”一词含义有二,首先是品评欣赏之意。其次是指格调与趣味。

“品”得到底是什么?

品味远远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但品味确实被用在人们彼此初识的判断之中。

一部车、一块表、一款首饰。或者一条围巾、一件外套、一双袜子。再或者,一本书、一幅画、一瓶酒、一位朋友。通过“品”,审视评价,得出好恶,或认同或否定、或喜悦或无感,最终映出自己的格调与品味。有了品味,一个人的文化归属就有了判断的依据。

我在学生时代有两个朋友,一个H先生,一个J先生。

H先生,性格率真,心地善良。当年喜欢滑板运动,且不具艰险,勇于挑战各种花样动作,损板数十,偶有骨折。如今,滑板少年已近滑板中年,爱好有所升级,除去滑板,手工皮具、小雪茄、朗姆酒、大哈雷,玩儿的颇有范儿。希望在三十年后还能看到他骑着“老掉牙”的摩托,胖乎乎的脸上架着雷朋镜的样子。

J先生,性格温和,天资聪慧。当年经常一起聊历史、艺术,互换磁带小说。至今仍有数十盘原版磁带在其手中,向其讨要,言每年聚会归还一盘。如今,J先生,子承父业,闯荡商海。少年时的爱好变为行动,每年收藏几件艺术品,偶尔西装笔挺的带着画来找我讨教,也是贬多赞少。还好,量入为出,如此积累二十年,亦是一笔不容小视的财富。

以上两位熟识的友人,性格爱好、环境影响导致了他们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归属。而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工作之外有一个自我的世界,并都乐在其中。

在我看来,一辆哈雷的品鉴绝不比一幅画容易。骄阳下,在郊外听着胯下机器的嘶鸣,或者雨天里,窗边泡一壶茶,跟朋友聊聊自己的藏画,尽皆是一种品味。说到底,“品”得是对自己的认知与期许。

品味的高低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发现,当下的品味评判走在一个颇为奇怪的惯性之中。

譬如,一个城里人看女人的审美标准一定比一个乡下人选婆姨的审美境界高。却不知熟识了衣着时髦,脂粉敷面,垫鼻削骨的美人,换个标准,乡下的婆姨是不是更有本真之美呢?

亦或,新世界(8.85,0.00,0.00%)的葡萄酒,一定不如法国酒庄出来的酒好。却未曾了解,智利这片土地狭长、气候多变的地区出产的变化丰富,口感奇异的“新酒”,在尝惯了法国红酒的人口中不但没有惊喜、新奇之感,反而觉得这是野蛮与缺失了所谓的传统?

再或,中国传统绘画一定不如西方艺术来的优秀。却不知毕加索曾明确表示因为中国有齐白石而不敢登东方的艺术殿堂。并盛赞中国绘画之中所蕴含的气度与境界是站在西方绘画评判标准下所无法认知与理解的。

还有所谓当代艺术一定比经典艺术有价值。

实际上,相比经典艺术的较为明确的标准,在没有清晰标准且未经历史筛选的大批当代艺术之中,无论众艺术机构如何穷尽各种手段,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仍旧凤毛麟角而已。

一个人的品味在于对自己的认知与期许。所谓的品味高低,只在一个体系下方有效用。站在各自的标准下排斥、鄙夷,甚至攻击多元的标准显然不妥。与千方百计的模仿、拼凑成一个脸谱般的姿态给他人看的品味相比,真正的品味或许只是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并未刻意为之却时刻萦绕在自己周围的舒适、惬意与愉悦。

结语:

如果时光穿梭,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安妮海瑟薇一起选泳装,应该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品味是一种结果,而非刻意展现、待人评价的姿态。固守在一个评判标准下的品味,必然难以有敏锐的眼光与创新的生命力。

(本文作者介绍:艺术品藏家、中国出版集团顾问、北京百年画店博古斋顾问。)

你的品味在哪里-评判在颇为奇怪惯性之中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服务条款|广告服务|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免责声明